主办:中共宝兴县纪委 宝兴县监察委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今天是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
编之钟 和之声

 【发布日期:2017-09-27】 【字号: 】  【关闭此页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

  “和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古人在谈到“和”的时候,常常列举到两类事物,一类是烹饪,一类是音乐。“和”在先秦时期可以写作“盉、龢”,这两种写法恰好分别对应着五味调和与声音相和。

  据《左传》记载:齐侯问晏婴:“和”与“同”不一样吗?晏婴的回答大意是:“和”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,例如做汤,油盐酱醋、鱼肉菜蔬,用水火加工,做出可口的汤,大家都爱喝;如果只有水加水,或者只有咸味加咸味,这个汤就没法喝,因为它是“同”。音乐也是这样,乐器相互配合,音调有高低缓急,奏出的音乐才美妙动听,这叫“和”;如果只有同一种乐器,只发出同一个音调和声音,那就不悦耳动听了。

  古人深谙“和”在音乐中的运用,“听凤鸟鸣声而仿制乐器”。中国最早的乐器——笙、竽、巢、龠都可视为“和”。3000年前的周代,宫廷王室演奏“雅乐”时,其乐器数量和种类已具相当规模。可以推想,将不同类型、不同性能的乐器按一定的步调奏响,让不同的元素相协调、不同的音律相统一,这是何等磅礴的气势,让人感受到庄重和谐、雄浑天成。

  谈及中国古代乐器,编钟是不可不谈的。1978年,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套编钟。这套编钟古朴而又壮观、宏大而又精美,音阶准确,音域宽广,轰动国内外。现场用它来演奏《春江花月夜》《百鸟朝凤》《鹧鸪飞》等古典音乐,给人以天籁般自然、宁静的享受。恰如白居易所言,“闻君《古渌水》,使我心平和”;听《五弦弹》,感受到“融融曳曳召之气,听之不觉心平和”。

  编钟奏出的和合之声,体现出“和而不同”的魅力。悬挂于钟架的64件编钟,钮钟19件,分3组悬挂于上层;甬钟45件,分5组悬挂于中下层,这样的形制与摆设,适当而匀称,所有的钟都各得其所,分别奏出两个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音,其音阶构成与现代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,在其中心音区,可以“旋宫转调”,奏出和谐悦耳的乐曲。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《乐记》谈到韵为“天地之和”,《书经·舜典》谈到音乐为“神人以和”,之后又有将音乐与圣人、先王、君子、百姓联系起来。于是,“乐和”便转向“人和”“政和”了。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。”“人和”“政和”不是简单地强求一致,而是强调多样性的统一。事物和文明各有其性情及特点,就需要开放包容。“和”就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。尊重、包容差异是胸怀,于差异处求一致、求统一是智慧。如此,就能创造和谐的人类社会。

  编钟的和合,特别表现在形制方面。比如,每一件编钟上都有一个个乳头般的枚作为负载,这个设计不光为了美观,更用于清除不必要的谐波,使杂音加快衰减,从而增进整体音律的协调性。清除不和谐因素,减少杂音干扰,不仅是音乐之道,也是为政之道。清代中前期,官场不和的积弊日益加剧。据《清高宗实录》载,群臣“各抒己见,互相龃龉”,致使“教令纷更,事物稽滞,百姓罔知趋向,属吏无所廪承”。而乾隆刚即位便以“和气致祥,乖气致异”的古训为旨归,下大力整肃朝纲、革除积弊,营造了和衷共济、合志同心的官场氛围。今天,我们可以拥有法治赋予的自由,但也须注意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伤害;可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,但不能妨害社会的公共秩序;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,却不得消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。因此,做好减少杂音、清除戾气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,只有如此,才能让正气充盈社会、让邪恶无处藏身,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
  “和”作为“大道”,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,而是通行于“天下”;不是一事一物的专利,而是适用于大千世界。《周易》说:“保合太和,乃利贞,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”意思是,能够保持“太和”,即最大的和,天下万物就能生生不息,万国就能美好安宁。人与自然要和,要尊重自然、遵从规律,珍爱万物、保护环境,达致“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”的境界;家庭要和,自觉弘扬尊老爱幼、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,营造“家和万事兴”的良好氛围;社会成员之间要和,秉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理念,做到与人为善,乐于助人;处理国际关系要和,尊重差异、和睦相处,加强合作、互利共赢,促进世界共同繁荣。而要把这些“和”的理念贯穿始终,归根结底要追求人自身和谐——内心和谐。只有认清“天下大同”的历史趋势,坚守“天下为公”的人间大道,追求“人之所以为人”的本质力量,多一些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意识,少一些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的冷漠观望;多一些自我克制和约束,少一些贪婪和放纵,才能以内心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,以不可磨灭的心性之力推动美好社会的生命张力。

  “诗之外又有和声,则所谓曲也。”编钟的和鸣,演奏出的是扣人心弦的美妙乐章;人类的和合,展示出的是安宁大同的美好前景。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,今天的我们,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还将继续畅想天下一家、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。(向贤彪)